新闻发布会现场。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人民网成都8月22日电 (记者朱虹)2019年以来,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近5年的努力,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,摸清了高标准农田历史底数,实现“底数清、位置准、情况明”。2019至2022年,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403万亩,累计建成5476万亩,迈上5000万亩台阶,居全国第五,为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今日,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发布会上,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徐芝文介绍了近年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、面临的问题,以及加快建设天府良田举措。
良田有保障,粮食才满仓。当前,四川省由南至北陆续收获水稻,大春丰收在望。徐芝文说,全省将再接再厉、奋力耕耘,坚决守牢建好天府良田,努力实现在“天府之国”遍地看到良田好土青苗壮,见到五谷丰登粮满仓!
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
一是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低。2020年以前,四川省建成的高标准农田,因投入较少、部门要求不同,总体建设标准较低,加之工程设施自然损毁,有2000多万亩需要提质改造。
二是未来新建高标准农田难度大。据摸排,未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,坡耕地占比高达75.9%,地块零碎、缺水缺路,都是“硬骨头”。经测算,这些地块要建成高标准农田,亩均成本将超过5000元,一些地方甚至超万元。
三是多数建成高标准农田管护制度落实不到位。四川省高标准农田量大面广,部分地方管护的主体和责任不明晰,加之管护的经费普遍不足,已建立的管护制度未真正落实。当前,各地建后管护主要依赖财政投入,引导受益主体参与不够。
徐芝文说,坚持问题导向、质量引领,为规范建设管理行为,确保建设质量达标,今年四川省率先制定发布了《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》,已从8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
全省加快建设天府良田举措
万物土中生,有土方有粮。徐芝文说,下一步,四川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件事关民生的实事办得更实、好事办得更好,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:
一是实施攻坚行动。围绕2030年把四川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,实施天府良田建设8年攻坚提质行动,推进和扩大整区域试点示范,先易后难、逐片推进,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、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。
二是提升建设质量。避免为“建”而建,着眼为“用”而建,严格执行新出台的《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》,落实分区域、按地类、依坡度建设要求。强化设计、施工、验收全过程管理,提升建设标准,保障工程质量,确保建一片、成一片、用好一片。
三是加大建设投入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,优化差异化补助政策,力争中省合计亩均补助标准再提高些、多提高些。逗硬财政实际投入考核,确保中省市县四级财政投入合计每亩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落实到位。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,鼓励整合涉农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四是补齐灌溉短板。保水就是保粮。拟联合水利等部门实施农田灌溉补短板行动,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,大力开展田间沟渠建设,打通农田灌溉“最后一公里”;聚焦丘陵山区农业灌溉缺水问题,整治一批“当家塘”,今年全省筹资2亿元,新改建3000座提灌站,全力改善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状况。
五是落实管护责任。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设施管护办法,明确管护主体,压实管护责任。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,用好激励奖补,引导受益主体管好田、种好粮。发挥“田长制”、农村公益性岗位的作用,推行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试点,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、委托专业化机构等方式,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。
六是强化法治保障。加快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例立法进程,力争2024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,用法治守护天府良田。修订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,配套完善系列制度体系。
标签: